作为身心学的太极拳——谈谈为何而练
想学太极的朋友需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如何看待太极,通过它你想得到什么?”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同的追求意味着不同的道路和结果。
投入学一样有价值的东西是需要花一点时间的,进入之前先想一想,才不至于一开始就上错了车,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迷失方向,见异思迁。
有人对太极的技击效用感兴趣,一开始就问能不能打,也有人容易被网络视频中大师们神奇玄妙的推手发放所吸引,如果这是你所追求的,那这个“太极X巴特尼芙”系列课程并不适合你,这些不是本课程关注的重点。
在这个课程中太极拳更多地被作为一种身心整合式练习,这个定位与我自己的经验有关
。
关于太极有很多传说,一开始我学太极也多少是出于对这样一种神奇功夫的向往,内心深处存有成为武林高手的梦想。同时,
“拳虽小技,大道存焉”,太极中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可以拳悟道,这也是它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这是之前很多年我坚持练习的动力。
近年来逐渐发生了变化,我似乎很久都没去想过太极到底能够把我带到哪里这件事情了,
我的注意力收了回来,转而向内,回到了当下,将其作为一种个人身心修养的方法
。
现在太极是我的日常心身练习,帮助我将身和心从不知不觉地积累起来的紧张失位中拉回到中正安舒的位置,回到存在的状态。
练拳让我进入身体之思,不断地重新感受和组织身心,从而更灵活、有效、多样地使用自己的身体。有意思的是我同时发现很多时候,纷繁杂乱的思绪经常是在站桩练拳时自然得到了梳理,新的想法也自然涌出。
现在练拳已不再是一件要勉力为之的事情了,
每天的练拳时间是一段属于个人的无言、丰富、安静、享受的时光
。渐渐这种状态蔓延到更多时空之中,
练习也可以从有形变得更为无形,我越来越感觉到日常的行住坐卧都可以成为内在练习的契机
。我现在理解前人所说的“拳不离手”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总是在练习某个有形的招式,而是说在任何时候一个人都可以像在练拳时那样去感受、体会、运用自己的身体。
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回想起来我认为不仅是因为持续的练习,也与这十余年来的学习有关。我对人本心理学/精神分析有着长久的兴趣,八年前开始玩接触即兴,这是一次落地,是从心到身的深入与打开,之后由此又进入对舞动治疗和身心学的学习。最近几年各种因缘际会又让我开启了关于哲学的阅读,主要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心灵(心理学)、思想(哲学)、个人的切身体验(太极与接触即兴),慢慢地我发现几条看似不同的线索都汇聚到了一处——身体和动作。
我越来越认同鲁道夫.拉班说的一句话“一个生命系统的最终形式归结于动作,动作导致成长和结构。”
我们往往过于看重头脑,但相较而言身体和动作才是最为根本的东西。
这些关联在一起的领悟和感受让我练习太极的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
什么是身体?
对此我有了重新的认识,我认同身心学中对身体的定义。身心学(Somatics)中不是用Body,而是用Soma一词来表示“身体”,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什么是Soma?引用一段台湾台东大学体育系学者林大丰和刘美珠老师在《身心学的意涵与发展之探究》一文中的说明:
“
希腊文Soma意为‘完整的、活生生的有机体’,它强调含有阴阳两面的完整活体,而非机械性固定不变的物件;它所指的身体意涵不仅仅是physical body(肉体)所指的身体,而是从内观自觉才能体会到的活体——mind body(有心性的身体)
。
这是一个身心合一的身体,是一个有不同情绪感受的、动态的、流动的和不断改变的活体;它是一种‘存在于当下此刻之感知、自我觉察和自我调整、改变的生命有机体’。
每个人都根存于身体,这个身体不仅是神经、肌肉、骨骼、细胞的组成,它本身具有其运作的智慧和感受的能力,或可称之为有心性的身体。”
Somatics就是关于Soma的学问,它通常被译为“身心学”,我觉得这个译法不是特别好,容易让人以为是要它追求的是身与心的统一,其隐含前提其实是身心二元论。实际上Somatics关注的是“有心性的身体”,其落脚点就在这个“身”上,是对有心之身的回归。在这个语境下心身一元,并没有分离。因此,我觉得Somatics其实应该译为“心身学”才好,这个理解才更准确。然而“身心学”一词已被广泛使用,我们很难改变这个说法,但理解它的这层含义,才是正确进入身心学的关键。
也许正是因为身心分裂得厉害,近几年身体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身心工作者、舞者、运动员、武术瑜伽练习者,还有普通大众关注身体并不奇怪,有意思的是注重思辨的哲学家们早已深刻理解身体的意义。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就说过“
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你的肉体比你的最高智慧具有更多的理性
”。而近现代的现象学则更是颠覆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中“思”的至高地位,
认为“身体”才是生活体验的核心和基础
。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认为,
在“我思”之前,我们“有心性的身体”早已存在于世界
,相对于我思来说,身体在这个生活世界中的经验才是更为本质的存在。这些观念与我最喜欢的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的观点也十分相似,他说“如果一个人生命早期在令人满意的环境中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心智并不会作为一个实体存在。它只不过是心身(psyche-soma)功能的一种特殊情况而已。”在这里温尼科特也使用了“Soma”来指称身体。
几个喜欢的东西——心理学、身心学、哲学、禅、正念、太极、接触即兴——汇聚到了一起,我事先并没有预料到这一点,但这与我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一致。这种交汇既让我感到意外,又带来了惊喜和一种更为确定的感觉——关注身体和动作的发展是一条正道。
领会到身心学的意涵后,我意识到太极其实是中国流传已久的身心学。拳谱里说“若问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行拳走架要“先在心,后在身”,这不就是对于有心之身的练习吗?
前辈们说太极是意气神形的整合运动,练拳架以求知己,习推手以求知人,这不正是前面身心学所说的“存在于当下此刻之感知、自我觉察和自我调整、改变的生命有机体”的鲜活样本吗?
太极是东方流传已久的身心学,
西方的身心学则让我用另一种思想体系来透视它,这给我的太极练习带来了更多变化,它让我体会到了身体中更为丰富的层面。
如果说之前坚持练拳更多是在内心的期待及师父和拳友们的教诲和彼此敦促之下一种勉力为之的习惯,那么现在练习成为了我会自然去做的事情,我更容易进入享受练拳的状态。
练习的意义是什么?
我把练习比作调弦,弹琴需要经常调弦,否则音会不准,而我们的身心也需要这样经常地调整,否则会偏离中正的方向。
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很容易转换为一种身体姿态,僵硬的后背和脖子、紧张的肩膀等,这样的身体姿态也暗含着某种心理上的不放松。
日常的太极练习就是一种对身心的调弦,重新校准身心,让身心重新回到中正安舒、柔韧而富于回应性的状态。
身心一体,身正心也就自然正了。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重新具身的机会,
太极让我更精微地感受身体,进入身体之思,这样身体将习得更富于弹性、韧性和回应各种状况的能力。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练习太极还带来一种更重要的转换——从不断地做(doing,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到简简单单地存在(being)的转换。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处于长时间、高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之中,上班时被各种事物所驱驰,闲暇时又容易被电子产品占据,
人的身心状态很容易处于一种分离和散乱之中,很少有真正的休息
。这不像一个突然的天灾人祸,而是一种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将人不知不觉捕获于其中,侵蚀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慢性毒药反而更加可怕,因为它更不易被觉察,对此更需保有一种警觉。
我们需要一种方式将自己拉回到身体,扎根在地上。太极正是这样的一种练习。
太极如同一个良好的载体和框架,在其原有的思想和习练体系之外,多种身心学的观念和实践都可以毫不违和地纳入其中,这是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
而作为中国人,我们理解太极有着天然的优势,它本身就是用我们的语言来讲述的一个东西,我们更容易进入它。我在不同的西方身心学著作中都读到了关于太极的描述,知道有中国的大师在国外教拳,也知道有外国友人专程来到中国学习太极,可见太极拳受到了外国人的重视。反观我们自己却往往对太极有很多误解,愿意花高昂的学费去学习西方的身心学,却不愿去识得自家的好宝贝,让人叹息。
最后还想说一点,无论上多少身心学课程,参加多少工作坊,教你的老师多么厉害,这一切都无法真正带来什么。
真正带来价值的唯有持续的练习,只有通过日常练习才能将你的所学落到实处,这是一条不是捷径的捷径。太极正是一套最为适合的、完备的日常练习方法。
一开始日复一日的练习确实一种负担,然而度过了最初的学习曲线之后,你会发现练习是一件你很愿意甚至期待去做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和福祉。
为了帮助大家度过最初的难关,本系列课程通过结合巴特尼芙基本动作的原理和练习方法,让学习者更快找到身体的感觉,同时提供日常的线上共修,帮大家建立起持续练习的习惯。
当度过了最初的学习曲线,就会形成个人持续练习的动力,那时太极将成为你一生的朋友。
总的来说,
太极是一个回到自身的练习,是一个重新具身的过程,是一种修养身心的方法,这是我练习太极的意义,也是我想带给大家的东西。
深感太极是个好东西,因此希望把它传播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