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亚男: “对呀!人首先要愉悦的是你自己。”

俞亚男: “对呀!人首先要愉悦的是你自己。”

“我花了两年时间,才明白躺在地上的练习为什么那么重要!”


“技术就是来告诉我们,嘿!有些苦是不用吃的!”


“我们会给身体做个SPA,利用这些建立在所谓消费层面上的对身体的关照,那心理层面上的呢?”


......


听亚男老师来分享,在她看来,被传为身心·灵玄学的「身心学」,究竟是什么? 以及对于这周六即将开始的线上身心学工作坊,她的期待和设想又是什么?




俞亚男
独立舞者/编舞/舞蹈教育者
曾先后就职于广东现代舞团、候莹舞蹈剧场
2018年毕业于美国本宁顿学院
获得舞蹈编舞研究艺术硕士学位

从职业舞团到独立舞者,在中美文化间之间穿梭, 俞亚男 一方面相信身体的直觉,通过身心学不断探索身体感知的边界,一方面期待在跨文化语境中打破“理所当然”,探寻多元视角。

作为舞蹈教育者 , 俞亚男 致力于传达可持续性发展的身⼼和谐运动理念,并以此作为表演和创作的根基。2018年,亚男老师获教职奖学金于美国本宁顿学院获得艺术硕⼠学位 (MFA),主要专注于编舞创作研究,同时作为教员(Teaching Fellowship) 她获得学院提供的专项教育研究经费致力于舞蹈身心学(Somatic sStudy)教育的系统研究。

俞亚男 X MaiOui


Q: 你最初,是在一个什么契机下接触到了身心学?并且,它对你产生的影响?
亚男: 第一次是很偶然的机会,12年还在舞团做职业舞者时候,邀请了香港进剧场的两位艺术家给我们排作品,排练期间给了很多费登奎斯里面的练习。那时候刚大学毕业没几年,属于精力无限的年纪,就觉得舞者应该不停的跳,加强能力,技术,质感的训练,不明白为什么老让我们躺着观察呼吸,感受身体,躺着躺着就睡着了。

等到了14年有了一次很严重的腰伤,15年又复发了一次,我才开始意识到,我必须要调整自己动的方式。真正听到Somatics身心学这个词并且系统的了解这个学科,是16年,去美国Bennington读MFA期间,Somatic sPractice(身心学练习)渗透在这个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只是舞蹈,给了我一个比较沉浸式的环境去了解身心学。我最开始接触的是亚历山大技术,后来陆陆续续上了身心平衡,费登奎斯等一些身心学范畴里的课程。
@ins:zaftig_yente
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明白躺在地上那些练习为什么那么重要,还找到了造成我腰伤的原因和如何能维持一个更好的身体机能去跳舞,同时避免一些伤病的方法。 由此对舞蹈技术,编舞创作和身体从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Q : 在之前的一篇访谈中,有分享你个人对于今天的舞蹈技术和身体观的理解,像你说到“技术在今天是提供一种便捷性”,“以及身体是一切的外显“,给人非常印象深刻,结合这次的课程可以和我们再谈谈吗?
亚男: 嗯,我记得当时有问到技术和技术之间是否存在壁垒,这也跟上周六晚体验课当中的一位学员的问题相关联,我想偷个懒引用下当时的回答:
“我认为壁垒从来不是某一个(身体)技术所带来的,而是由我们对今天技术发展认知的限性造成的。 所以我们既不是在探讨有无舞蹈经验的问题,也不是在讨论某一个技术的练习优劣,而是在说,技术在今天的舞蹈教育和实践里究竟代表着什么?身体和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对技术的革新是否敏感?为什么在后现代范畴里会反对技术的精湛性,提倡人文关怀,在人文主义前提下发展身体技术?

在我现阶段的理解里, 技术是尽可能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或者说它为我们提供一种便捷性。接受度上应该是开放给任何人的。 我经常开玩笑说技术就是来告诉我们,“嘿!有些苦其实是不用吃的!”
MK Talk 08 | 俞亚男 X 跨文化语境中的“游牧舞者”

俞亚男X北河剧场 工作坊课堂片段

回到这次工作坊,我也想借此机会说明一下,我不会每节课都来一个快餐式的某某技法重点和特色讲解和介绍,这些都可以维基百科。我更希望从一个融合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我近年来学习身心学所得和我作为舞者,教育者的个人实践,所整合出来的一套方法。

尤其是,这几年在国内的教学上,如何将这些理念转译成符合中文语境和地域性的身体文化上花了很多的精力,也得到了很多有效的反馈。


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家经常听到的几个技术,例如亚历山大技术、身心平衡等等,但其实它们只是「身心学」的庞 谱系(Family Tree)当中的一些比较著名的分支。这些技法的共性都是从一个全能观的视角去认识身体,关照身体,研发者们带着不同的背景经历和对身体的思考,而由此发展出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一个新门类,像戴老师因为他也一直有身心学的练习,在他小时候学习武术和他多年作为舞者经历的影响,逐渐形成他现在称之为MO舞道的体系。这些技术间都是互通有无的。

Q: 这次的工作坊是基于零基础所展开的身心学课程,同时你也特别强调了「身体愉悦」和「自我关照」这两个点,这是你对某个社会议题的「外显」?
亚男: 这个是疫情前我在纽约参加的一个拉丁裔编舞的工作坊给我的启发,她经常会说“自我愉悦是本能需求”,当时很有感触,就觉得说: “对呀! 人首先是要取悦你自己。
今天,我们很少去关注“自我愉悦”的重要性,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投射出去,信息过载使得我们的注意力总是被这样那样的刺激点分散,忘了回看自己。我们会给身体做个按摩、做SPA,这些是建立在所谓消费层面上的对身体的关照,但心理层面上的呢?

我觉得也是可以通过对身体的思考和实践去照顾到的,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MK Talk 08 | 俞亚男 X 跨文化语境中的“游牧舞者”

工作坊公开课的视频分享- Peggy Gou-starry nigh

并且,在我们亚洲文化里,这样的体验和关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常处于「缺席」或者比较隐性的状态。 但其 实我们身体里,想要跟不同的振频产生互动是本能的,例如你在听一段音乐,看一段舞蹈。

不同的振频会勾起潜伏在身体某处想要一起律动的愿望,而我们要了解的是如何唤起身体的本能,去回应它,而不是按照现有的约定俗成去填充,甚至忽视或抑制。

Q: 最后,这次身心学的工作坊,将在线上教学,你有担心这会成为你教学的一个障碍吗?
亚男: 疫情期间,我教了一些线上工作坊,也参与了一些身心学的课程,我发现 其实身心学的线上教学,其实是有它的特有优势

首先,很多人是在自己家里或者一个独立空间参与课程,有一个舒适的,不被打扰的环境作为前提,这对于身心学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因为在身心学的教学上,很多都是由口头的语言引导为主,为的是让学员逐渐建立一个自主性的身体意识。在认识身体上,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会共享给大家看一些3D模型、图片和视频,结合身体练习,以一种递进性的方式,逐步去拼成一个完整的对自我身体认知的地图。

另外,镜头的存在可以让我观察到大家进行的状况,同时,帮助学员建立起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观察身体,这也是很多技术里面强调的一种自我观察能力,也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体验。


文中引用访谈的完整版链接:
MK Talk 08 | 俞亚男 X 跨文化语境中的“游牧舞者”



报名截止 倒计时 2

*因为本次工作坊的课程设置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递进性,为了让每位学员都可以获得最好的学习收获,所以课程一旦开始,恕不接受中途插班。

亚男老师线上身心学工作坊「共振!共振!」,带你 从零走进「身心学」 ,并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 “身体愉悦” “自我关照” 为主题的身体实践与练习。


购买 课程 请扫码进微店👇



👇更多课程咨询, 请扫码




线上课程合作平台


「法国MaiOui无需舞蹈艺术」


当代自教育平台,传播MO体系的身体与生命观念,

链接国际一流师资,推动国内舞蹈教育的发展。

我们正陆续推出课程与系列活动,敬请关注。




希望透过舞蹈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发现身体的美好。并致力于创作、演出、推广现代舞、即兴、接触即兴等课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