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ene飞翔工作坊小记

Irene飞翔工作坊小记


2018.05.19~20 上海西岸



天刚下过雨,从西岸的玻璃房看出去,草地显得特别干净而空旷。这是第三次参加 Irene 的工作坊了,仍让我有些感动。大概美好的事物总会带给人这样的感觉吧。

如果不抓住它的话,那些体验到了一点点味道的美好很快就会随风飘散。所以想写下来一些字来,做一个心锚,让我可以回来。

Ø 曲与伸,各种姿态就出现了;松与紧,身体就活化与放松了;变化、飞翔、平衡、降落,在这曲伸松紧中生成。


Ø 复杂而有难度的动作,是一种自然抵达(arriving),而非开始(start)。简单才是开始的地方。



Ø 并不是 头脑设想了某个动作,身体去努力完成。动作由身体自己发现。



Ø 地板是最可靠的爱人。亲近地板,于是不再害怕摔倒。如果伸展开手脚降落,那不过是回到了爱人的怀抱。拿掉了恐惧,会有多少不同?



Ø 给多少重量才好?在轻与重之间玩味。


Ø 呼吸,呼吸,这是 Irene 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好像我们一不小心就忘记了呼吸一样,就像忘了自己。 呼吸, 贯穿整个过程,她说。


Ø 不忘呼吸时,我就在了。与你共舞时,我依然呼吸。我看到你,我享受共舞的美好,而我也始终存在。




近几个月参加了好几位老师的接触即兴工作坊。每位老师都给我们展示了 CI 新的一面。他们教的如此不同,让人错乱踌躇,也 让人兴味盎然 。期望“当我常常用双脚在金色和绿宝色的喜悦中跳跃时”,可以更自在轻盈的飞翔!



另外也摘录了两位学员的对话

夏夏: “我觉得在跳舞时呈现的状态和西方人和东方人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不同有关,还有与人关系的不同也有关。西方人自我负责 ,更独立的个体,东方人在集体主义观念下更在意对方感受,不易分离。依然在那时提到了欧洲人不喜欢直接跳到别人身上,美式的喜欢冒险,有趣,我又喜欢归为文化差异,当然飞行家说的个人特质差异也很大”


Echo: " 我有同感。不过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CI有美式风格、欧式、(日本式?),而与人是哪里的关系不大。估计再发展多几年,会有更多的风格甚至门派出来呢。而且我发现自己在不同时刻和不同人跳听不同音乐,会展示出不同风格的结合……组成丰富起伏的节奏。就像人可以穿整套的美式田园休闲套装,也可以自己混搭上面美式、下面意式。



感谢摄影师Cecil Chan提供照片